【本校傑出教師專訪】大氣系特聘教授廖宇慶 悠遊於雷達氣象的學者

  • 2019-11-19
  • RulingDigital
【本校傑出教師專訪】
 
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廖宇慶 悠遊於雷達氣象的學者

國立中央大學 教學傑出暨優良獎專題報導                                              記者 羅逸



廖宇慶(後排左四)榮獲2019年「韓國政府貢獻獎」,為台灣的第一人,也是14位獲獎人當中唯一的外籍人士。(廖宇慶提供)

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廖宇慶,在學生眼中是位脾氣好又認真的老師,曾經多次獲得中大教學傑出獎,而研究表現同樣亮眼,除獲得中大研究傑出獎, 也曾3次獲得中華民國氣象學會黃廈千博士學術論文獎。 廖宇慶老師與研究團隊在2008年建置台灣第一部「氣象SNG車」,十餘年來上山下海出任務,蒐集台灣氣象資料,2017年還前往韓國平昌,協助冬季奧運主辦單位觀測當地天氣作為隔年比賽參考, 讓國際看到台灣在氣象科學的實力,2019年3月獲韓國政府頒發貢獻獎(Korea Government Award),為台灣的第一人。


廖宇慶教授(左)在接受2019年「韓國政府貢獻獎」前拜會韓國氣象廳金宗錫廳長(右)。(廖宇慶提供)
 
協助平昌冬奧氣象觀測 韓國政府頒發貢獻獎
 
在高雄長大的廖宇慶,中小學成績優異,高中赴台北就讀建國中學,後來考上台大大氣系,廖宇慶回憶說,當初志願偏向理工,大氣系只是選填的志願之一,但後來讀出興趣, 服役後到中央研究院擔任研究助理時,心中已經確定要走大氣科學這條路;後來前往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取得氣象博士學位,該校的雷達氣象領域是全美最強,培養他札實的學術基礎。
 
不過,廖宇慶取得博士學位後,並非馬上到中大任教,一開始是前往日本最大的氣象顧問公司工作,後來中大大氣系發展方向與廖宇慶所學吻合,因此進入大氣系任教,從1996年在中大大氣系任教至今超過20年,專長為雷達氣象、雷達資料反演與同化、劇烈降雨預報。
 
廖宇慶在教學與研究上表現傑出,在90學年、100學年、102學年、106學年,獲得地科院院級教學優良獎,96學年獲得校級教學傑出獎,另在95學年、99學年、102學年、103學年、104學年、105學年獲得中大研究傑出獎,106學年獲得中大特聘教授獎,另也獲得3次中華民國氣象學會黃廈千博士論文獎、一次地球科學學會的年度最佳論文獎。
 
此外,廖宇慶也投注心力協助政府單位提升大氣科學領域能量,包括擔任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氣象組共同召集人、亞太經濟合作(APEC)颱風與社會研究中心科技部主任、國科會(現為科技部)地球科學研究推動中心主任、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TTFRI)副主任、科技部自然科學與永續研究發展司大氣科學學門審議委員、諮議委員等。
 
廖宇慶與研究團隊於2008年,獲國科會補助3千萬經費,打造出台灣第一部、有「氣象SNG車」之稱的移動式氣象雷達TEAM-R (Taiwan Experimental Atmospheric Mobile-Radar),過去十餘年,每當雨季來臨,TEAM-R上山下海出任務,觀察氣象動態,蒐集氣象資料。
 

廖宇慶與中大的「氣象SNG車」。(廖宇慶提供)

 
打造台灣第一部「氣象SNG車」 上山下海蒐集氣象資料
 
廖宇慶解釋說,TEAM-R氣象雷達系統,具備都卜勒與雙偏極化功能,不但可以觀測風場,當雷達的電波「打」出去時,會有水平、垂直兩種極化方向,研究人員可從這兩種電波的反射狀況,得知雨滴的形狀和數量,若雨滴是圓的,表示雨滴較小,若雨滴是扁的,表示雨滴較大,可提供較精確的降雨資料,掌握雨勢大小,並估計降雨量。
 
由於台灣地形複雜,不少山區是一般固定式雷達偵測不到的死角,TEAM-R的機動性彌補這個不足,也讓TEAM-R過去十幾年來可謂上山下海,甚至還應邀出國蒐集氣象資料。廖宇慶回憶, 2018年韓國平昌舉行冬季奧運,主辦單位為了解平昌在冬奧期間的天氣狀況,2017年1月到3月邀請中大團隊與TEAM-R前往平昌執行雷達觀測,將資料提供給韓國氣象廳,為隔年冬奧做準備。

中大大氣系雷達氣象實驗室受到韓國氣象廳邀請,參加為平昌冬奧所舉辦的觀測預備實驗,台灣是唯一來自亞熱帶地區團隊。(廖宇慶提供)

 
只是各國政府也注意氣象研究的重要性,大力投注經費進行氣象設備競爭,曾為台灣第一的氣象SNG車也逐漸顯露劣勢。廖宇慶指出,目前新型的氣象雷達,包括雲雷達、相位陣列雷達、相位陣列雙偏極化功能等。雲雷達可以看到雨滴尚未形成前雲的結構與變化,觀測雨滴從無到有的過程,這種雷達一部造價數千萬起跳。至於相位陣列雷達,掃描時間極為快速,目前作業雷達掃描一次取得相關資料約5至10分鐘, 但相位陣列雷達只需要數秒鐘,不過造價以億元計,上述新型雷達對劇烈天氣的掌握度更高,可以改進數值模式預報準確度。說到這,廖宇慶憂心地說,「這些都需要政府投資,否則台灣學術研究競爭力很快會被超越」。
 
但廖宇慶對台灣大氣學術界的研究能量仍然有信心,廖舉例說,今年3月在日本沖繩舉行的「ICMCS XIII」(第13屆東亞中尺度對流系統與高衝擊天氣研討會),參與的國家以台、日、韓、中國、美國等國的大氣界學者為主,台灣學者提出的研究成果質量俱佳,深獲國際肯定。
 
廖宇慶除了積極投入研究工作,過去也在校內外兼任不少行政職務,談到如何兼顧?廖宇慶謙虛說,擔任行政工作很累、很忙碌,經常要開會出差,像是當初在颱風洪水研究中心擔任副主任,一週至少得跑3趟台北,也因為如此,得利用平常晚上或週末時間投入研究工作,研究進度相對比較慢,也難免犧牲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對於教學,廖宇慶認真,對學生也嚴格要求,他說,曾有幾年覺得台灣的高中生一路準備考試、升學實在太辛苦,他心想上了大學尤其是大一,不要太嚴格對待。但後來想到,「我有責任讓學生具有競爭力,要讓這些學子有能力承接台灣的下一代,否則對不起自己工作」原本表情溫和的廖宇慶,提到對學生的責任,臉上透出堅定的態度。
 
而廖宇慶作法獲得家長支持,「家長對我說,老師,我全力支持你」,廖宇慶表示,這顯示家長也希望自己小孩出社會具有競爭力,而不是軟趴趴的草莓族。
 
很多大學生熬夜玩線上遊戲,廖宇慶憂心指出,同一時間,其他國家的大學生可能正在解數學、寫程式、練外語,「世界是平的,未來競爭對手在全世界各角落,不能開玩笑的」,所以他後來嚴格要求學生學習成效,像是他教授的大一必修數學,每一學期約3分之1學生被當,但沒有學生向他抱怨,這不是故意刁難學生,而是要讓學生達到該有水準,何況很多基本題目「學生沒及格、被我當掉,代表真的沒有學到該學的」。
 
 
教學嚴格 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
 
對於研究生,廖宇慶除嚴格要求學習成效之外,更著重觀念的溝通,「我希望研究生要主動學習,學到帶著走的能力,強迫學習效果也不大。」廖宇慶舉例說,教授責任是給予研究生足夠的資源,研究生畢業後能帶走多少,端看個人本領,「就像河裡有很多魚,你能抓幾條,就看你網子有多大」。中大大氣系資源相當豐富,除了TEAM-R移動雷達,樓頂有另外一個氣象雷達,還有其它許多觀測儀器,也給學生出國開會擴展視野的機會,資源很豐沛,就看學生能用多少。
 
廖宇慶經常要求研究生上台報告,他對學生說,要把握這個機會,因為台下有20、30人聽報告,即使表現不好,頂多被唸兩句,大家還會建議怎麼做可以改善,「這種好康只有在學校才有,在職場報告不好,可能老闆就請你走路了。」
 
廖宇慶強調,學生要把握在校時的學習機會,因為只有老師才願意對學生傾囊相授、不厭其煩的一講再講,且容許有犯錯改進機會,一旦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同儕很可能不願意教你,因為教會你之後可能被取代,即使要教也會留一手。
 
廖宇慶進一步表示,研究所教育重視學生的能力養成,研究生學習階段常會遭遇到沒有答案的題目,此時研究生必須透過學習新事物逐步養成能力,而且這個能力是可以帶走的,對於指導研究生,他著重怎麼把一個題目從陌生、摸索到熟悉,並且可以解決問題。
 
面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職場,廖宇慶認為,在校培養主動學習態度,畢業後進入職場之後受用無窮,同時也提醒學生,把握在校時間學好語言,尤其是英文,強化表達及溝通能力,積極學習新領域、新知識,才可面對職場日新月異的挑戰。
 
也因為廖宇慶對教學上的嚴格要求,也願意盡心引導學生,研究上努力不懈,獲得學生一致肯定,多數學生認為,廖宇慶是一位脾氣好又認真的老師,在課業上不厭其煩引導學生,包括研究生跟著TEAM-R前往外縣市觀測,廖宇慶也會帶隊前往,學生認為,廖宇慶在教學與研究上獲獎,是實至名歸。


廖宇慶教授前往東沙島參訪。(廖宇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