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芮氏規模地震計算式 中大研究團隊修正調整

  • 2020-06-30
  • Admin


This is an image



台灣地震發生頻率高,為了更精準、精確計算地震規模,中央大學接受中央氣象局委託,把使用近30年的芮氏規模(ML)計算式,重新修正調整,完成後的新芮氏規模計算式,更能與國際計算式接近。(李明朝報導)

中央氣象局地震規範計算已經使用近30年,地震規模在六以上,發現與國外相較,有明顯的高估情形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教授郭陳澔博士表示,中央氣象局現有使用的地震規模計算是從1993年開始,根據當時的地震資料所推導出的芮氏規模(ML)計算式,缺乏足夠的深部地震資訊,近年來台灣地區發生較為深部地震時,與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所發布的震矩規模(MW)相比,有偏大的情形,舉例來說,2016年5月31日台灣東部外海曾發生深度257公里芮氏規模(ML)7.2的地震,引起了民眾相當的恐慌,而當時美國地質調查所所發佈的震矩規模(MW)為6.1,兩個規模相差了1.1,是極大的差距!震矩規模(MW)與芮氏規模(ML)計算方式雖然不同,但也有一定的相關性,一般來說,規模介於四到六之間,兩者規模差異不大,而規模大於六以上,隨著規模量的增加,芮氏規模(ML)會明顯比震矩規模(MW)小非常多,主要是芮氏規模的計算方式,無法涵蓋到大地震發生時所產生的低頻能量。

為了修正、調整,建構新芮氏規模計算式,中央氣象局委託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郭陳澔教授進行相關研究,郭陳澔教授表示,芮氏規模會明顯比震矩規模(MW)小非常多,主要是芮氏規模的計算方式,無法涵蓋到大地震發生時所產生的低頻能量。由於芮氏規模可提供中小型區域地震的快速計算,因此中央氣象局以芮氏規模(ML)為主要發佈的地震參數,沿用將近30年的芮氏規模(ML)計算式,在他所帶領管卓康與孫維芳兩位博士生等人共同協助下,帶入中央氣象局7年多(2012-2019)的地震資料,共3萬多筆地震波紀錄,最後加以完成非常具實用性的新芮氏規模(ML)計算式,未來台灣若是再發生規模大的深震,芮氏規模(ML)不會與震矩規模MW)相差太大,可以避免防災應變上出現錯誤判斷,以及帶給民眾困擾。

這項研究成果也已經發表刊登在期刊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 Sciences。

原文出自中廣新聞網:http://www.bcc.com.tw/newsView.426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