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空氣品質 多管齊下減排
中央大學大氣所教授鄭芳怡。 圖/鄭芳怡提供
大家都很在意「空汙從哪來」?根據環保署空品站長期資料分析,台灣PM2.5呈現逐年下降,其主要受到台灣本地汙染排放減量以及境外汙染逐年改善影響,但中央大學大氣所教授鄭芳怡卻直言指出,「此下降趨勢與民眾感受似乎有顯著落差」,多數人認為空氣品質沒有顯著改善。
鄭芳怡指出,近年來台灣空汙問題關注度倍增,PM2.5年均值確實逐年遞減。但,她認為政府對於達到「紅害影響的高汙染事件」的治理與改善相對較為不足,亦即嚴重惡化的空汙事件仍舊持續發生,這也就是為何多數民眾對空品改善仍舊較為無感。
鄭芳怡指出,目前中央或地方採取的是多管齊下的減量策略,其對整體汙染物確實有達到改善的效果。但是只要大氣通風擴散條件轉差(如吹東風的大氣環境),現有的減量策略,對於改善大氣中的汙染物,相對較為受到限制。
鄭芳怡表示,由於高汙染事件,通常伴隨大氣通風擴散不良條件,而她近期研究也提出全球暖化將加劇台灣極端穩定天氣型態的發生,導致靜風天數增加,以及大氣更加穩定,此影響也讓高汙染事件的改善治理更加受限。
面對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穩定大氣條件,其將更不利於高汙染事件的改善治理。鄭芳怡提醒,減量管制工作更需提前採行因應作為,從排放量加嚴管制,乃至訂定更有效的減量管制策略。未來在面對通風擴散不良的極端高汙染事件日,期許政府能提出更有效因應作為,提升台灣各地空氣品質。
鄭芳怡也指出,空氣品質除受汙染排放影響外,天氣條件更為影響空汙變化的關鍵因子。當秋、冬季節的大陸冷氣團東移出海,對台灣影響慢慢減弱時,天氣型態轉為高壓迴流大氣條件,這時影響台灣的氣流場會從東北風轉為偏東風的結構,這個東風結構就是造成台灣空氣品質變糟的原因之一。
整體來說,每年10月到隔年3月到4月為空品不良季節,其中又以細懸浮微粒(PM2.5)以及臭氧(O3)問題最為嚴重。
空品預報資料落差 加強更新
中央大學大氣所教授鄭芳怡指出,空品預報確實難免會有些許落差,因此必須做到誤差行為的假設,並且合理運用空品預報模式,進行預警以及後續的應變減量措施,這都是空品數值模式使用需要審慎考量的重點。
同時,鄭芳怡也特別提到,目前空品預報所使用的「人為排放資料」三年才更新一次,太舊,更新頻率太慢,這是造成空品預報落差的原因之一,卻是政府可以立即改善的著力點。
鄭芳怡坦言,空品預報模式之所以會存在些微誤差,包含:氣象模擬掌握不佳、使用不準確的排放資料,以及空氣品質模式本身物理、化學機制的缺陷等。不過,誤差行為如呈現系統性偏差特性,統計後校正處理是能有效修正系統性偏差行為的。
鄭芳怡指出,由她帶領的研究團隊於2015年開發建置台灣空氣品質模式預報系統,於每日早上8時提供未來五天台灣各地空氣品質預報,目前也是台灣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每日空氣品質預報所參考預報來源之一。藉由空品預報系統,三天前就可預先了解未來空氣品質變化,讓中央及地方政府、甚至公民營企業,願意更積極進行空汙應變作為。
經濟日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5415531#pretty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