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台灣國際能見度!中央大學太空科學團隊「前進北極」

這是一張圖片
中央大學科學團隊參觀挪威 EISCAT在斯瓦爾巴群島設置的雷達系統,希望有機會強化國際合作的橋樑。(圖/中央大學提供)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科學家近期前進北極,希望有機會在挪威冷岸群島設置中央大學立方衛星的接收站,提高太陽同步軌道或高傾角軌道衛星之接收率。同時極區也是科學家夢寐以求觀測太空天氣的最佳窗口,希望藉此能更精確掌握太空天氣變化,協助進行衛星通訊、定位、導航應用品質之監測與預報,並進一步了解並監測太空天氣對地球環境之影響。

中央大學太空系劉正彥教授表示,極區磁力線與地表接近垂直的角度關係,具備特殊的觀測優勢。這些磁力線甚至能延伸至外太空,相當10個地球半徑(64000公里)以外。這種獨特位置配置,彷彿是一個自然的「聽診器」,讓科學家能夠在極帽區地面附近,即可更全面地監測太空天氣的動態變化,有助於深化對太空天氣的理解與探究。

太空天氣研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太陽風暴不僅可能對人造衛星和太空探測器造成損害,還可能對地球上的電子設備和通信系統產生影響,甚至對航班的安全構成威脅。通過對太空天氣的深入研究,可以理解太陽活動和地球磁場與電流的互動關係,同時也有助於保護現代人生活環境之太空科技應用,進一步拓展對宇宙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三十年前(1994年),挪威的歐洲非相干散射科學協會(EISCAT)在斯瓦爾巴群島正在建置的直徑32米雷達系統。當時,中央大學的劉正彥教授是首位參訪的科學家。三十年後,他再次踏上這片土地,這裡已成為全球太空科學家研究電離層和磁層擾動的極佳觀測地點,中央大學太空系期待藉此機會搭起國際合作的橋樑。

劉正彥教授回憶,1994年12月底前進北極時,當地的環境非常惡劣,面臨非常寒冷的「永夜」,出門幾乎伸手不見五指,必須隨身攜帶大槍,因為當地熊比人多,人口1000多位,熊就有4000多隻。今年5月再度前往時,正逢「永晝」,晚上睡覺時天還亮著,並面臨暴風雪零下18度寒冷之挑戰,但無論多麼辛苦,能打開台灣的國際能見度,促成國際合作,就很值得!

這是一張圖片
中央大學盼有機會在北極設置立方衛星的接收站,提高太陽同步軌道或高傾角軌道衛星之接收率。 (圖/中央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