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光!8顆浮標佈放北極 探測融冰北方航道

中央大學自主研發微型「海洋資料浮標」,正式在北極展開冒險探測之旅,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北極,運用科學研究調查快速融冰現象,更進一步觀察具有戰略、商業價值的北方航道,一旦開通對全球帶來的影響。(李明朝報導)

8顆微型「海洋資料浮標」已經順利佈放在冷岸群島西方50公里的西斯匹茲柏根暖流(West Spitsbergen Current, WSC)流徑附近,藉由來自緯度溫暖的海水輸往到北冰洋,展開北極冒險之旅。

「海洋資料浮標」透過即時通訊,開始進行觀測、研究及調查,中大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錢樺教授表示,經由調查來研究當地融冰機制、成因之外,也希望讓台灣從近岸研究,不斷擴大到極地,目前8顆浮球完成佈放,形成陣列來探測,經由衛星傳送資料,也讓台灣的研究人員不斷緊盯及收集,並且確認浮標運作正常。也希望經由長期的研究資料,洞察北極融冰速度不是單單全球暖化因素,還有其他原因存在。

錢樺教授進一步說明,每年的九月中是北冰洋海冰融解至面積最小的時刻,隨後即將開始再度結冰。浮標漂送過程海溫緩慢逐步下降,浮標陣列形狀也逐漸產生變化,這些資料將用作於估計熱量的輸送與擴散,並討論波浪等因素對於融冰的影響。

台灣在北極首度探勘北冰洋冰融等過程,蒐集更多科學證據及數據,對此,國家海洋研究院院長邱永芳表示,以科學角度來說,想要探測當地更精準等資料,需要長時間觀測,如果持續能與哥白尼大學合作,國家海洋研究所會持續協助中大投入研究,也希望未來能與各國分享極圈特性、數據及交流,解開更多北極的景象。

除了科學研究之外,北極北方航道本身具有戰略及商業價值,雖然離臺灣很遠,錢樺教授表示,北方航道一旦開通,對於台灣的海運業者而言,這是一條航運捷徑,但大家對這條航道還是相當陌生,必須要加以掌握資料,才能加以因應。(圖:錢樺教授提供)

這是一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