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Tue.)中央氣象署地震觀測:從陸地航向海洋-海陸聯合觀測

  • 2024-04-08
  • Admin Admin
這是一張圖片
摘要:
臺灣地處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相互碰撞的樞紐點上,地震頻繁,地震測報是臺灣整體地震災害防治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地震測報工作必須透過地震觀測儀器廣泛設置,以便在地震發生時能夠忠實記錄各地的振動訊息,同時地震學的研究與應用也需要仰賴地震觀測網所蒐集之資料來加以分析與驗證。廣義之地震觀測網除了包括可以直接記錄地動訊號的各類型地震儀外,其他地震相關之研究或作業的觀測網,例如研究地震前兆現象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與地下水位監測系統也可以涵蓋在內。氣象署自78年開始升級與擴建短週期地震儀觀測站(CWBSN),81年執行強地動觀測計畫(第1期),著手建置臺灣強地動觀測網(TSMIP)迄今,至112年底共設置即時地震觀測網594站、強地動觀測網715站及地球物理觀測網196站。
影響臺灣地區的地震有將近70%分布在臺灣陸上地震站網以外的海域內,現有陸上的地震站不足以提供有效的監測,因此氣象署於96年開始在臺灣東部海域設置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將地震包圍於臺灣地震網內,大幅增強氣象署現存強地動觀測網即時警報系統的正確性和可信度。此一作為除讓海域的地震定位更為正確,海底觀測網也可以監測海底山崩可能引起的海嘯,作為海嘯預警系統的重要環節。迄今氣象署已完成3期的海纜建置計畫(第3期經費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1.0「建構民生公共物聯網-海陸地震聯合觀測網 」支應),至於第3期海纜效益,以109年8月11日至11月17日期間,發生於臺灣東南部及南部海域規模4.6至5.3計5個地震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可提升地震預警時效將近10秒(達成預定效益目標)。為強化臺灣南部海域馬尼拉海溝之地震與海嘯防災工作,氣象署於110年開始執行「臺灣南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底監測系統建置計畫」(第4期海纜觀測系統)。
另為精進都會區強震預警效能,氣象署執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111至114年8月),逐年分區建置都會區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透過增建32座井下地震站及升級96站強震站等作為,並針對都會區建置專屬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對於臺灣都會區發生中大規模之淺層地震,即時提供強震警報訊息,地震警報發布時間由地震後10秒縮短至7秒左右,地震預警盲區縮小至25公里左右。目前已完成臺北、新北、桃園及臺南4個大都會區域。後續氣象署將在既有基礎上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